翁世俊畢業(yè)於香港大學,並於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在創(chuàng)立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之前,他在香港和日本累積超過十年國際經(jīng)驗。他曾參與不同規(guī)模和計劃的項目,包括幼兒園、長者住屋、美術館、綜合開發(fā)項目等。他所負責的項目獲得了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及美國建築師學會獎項。除專業(yè)實踐外,他的作品還參加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和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他於2013年更榮獲《透視》雜誌頒發(fā)「透視四十驕子」。他也是大學建築課程的兼職講師。 職員歺聚是古時中國增強官員交流和忠誠度的一種獨特社會活動,其型式対空間布局講究。本食堂設計方案從研究這飲食藝術出發(fā),探究一種切合現(xiàn)代生活文化的空間飲食藝術. 本案從“文徽圖”找到了啟發(fā),該圖描繪了官員雅仕飲食文化藝術的場景中。有趣的是,這幅畫是借鑒了唐代繪畫,而在一片園林風景中只改變了桌的布局以反映了宋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因此我們決定從研究反映 21 世紀當代生活方式餐桌布置和巴蜀景觀中,為位于麓湖社區(qū)尋求一種結合這兩種元素的獨特飲食風景-Tablescape。 “Tablescape”是一張26m x 26m的單張桌子,可以同時容納三百多人。在我們的設計中,桌子不只是單一形式的家具,而是一種定義空間的裝置,與起伏的地面配合,以促進不同類型的社交活動。參考巴蜀景觀設計,從這張桌子上”挖出”了不同大小和組織的空間。我們的設計中有五個區(qū)域,以適應不同的需求和場景。 ”立食區(qū)”位于餐桌的外圍,人們可以坐在吧臺上用餐,也可以站立用餐。這是一個高流動性和快節(jié)奏的區(qū)域。 “小組區(qū)”的布局允許團體人數(shù)從 1 到 6 不等,以便進行更私密的聚餐。 “交流區(qū)”是一個線性組織的區(qū)域,設置相対靈活,允許不同形式的交互。 “小廣場”是一個中向組織的區(qū)域,設有小講臺及背景墻,而“悠閑區(qū)”結合了下沉式花園設計,讓人們在更隨意的情況下坐在???地桌上。 為了讓不同的活動可以在這個空間發(fā)生,一個電動長全高窗簾懸掛在不同的區(qū)域,以允許不同的用途和提供隱私。表設計保持通用,可用于不同的功能。這些空間可以很容易地轉換成表演空間、展覽空間或論壇空間等。小盆栽植物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作為空間分隔物。雖然整個空間是按照景觀環(huán)境組織的,但不同區(qū)域的入口設計獨特,便于尋路。整體設計是一個沒有任何硬邊界的多區(qū)域空間,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ROOF of MIST 大教堂的尖頂在歷史上被視為虔誠的象征,但也代表著贊助人的財富。面對為巴黎圣母院重新設計毀壞屋頂?shù)奶魬?zhàn),我們想設計一個代表人民的屋頂。 我們沒有給屋頂一個確定的形狀,而是提出了一個由代表集體意向的薄霧制成的屋頂。屋頂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高壓噴嘴系統(tǒng)、一系列由燒木制成的三角形框架,以及地板為玻璃的鋼吊橋。噴嘴系統(tǒng)具有防火和社交參與裝置的雙重功能。它與城市的投票系統(tǒng)相連,將根據(jù)市民的反應調節(jié)不同區(qū)域的彈射壓力。投票系統(tǒng)將通過應用程序和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運行。霧的覆蓋范圍和密度會隨著人類的參與而改變。不僅是虔誠的象征,我們希望新屋頂也能成為鼓勵人們參與社會的象征。 雖然這座重要紀念碑的屋頂在火災中被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但我們希望將其視為大教堂積極發(fā)展的機會;因此,這場火災不應是城市失憶癥。對于屋頂上的原始木材結構“森林”,木框架按照原始圖案鋪設,但升華成更好的耐候材料燒焦的雪松,以紀念火災事件。為重建大教堂做出貢獻的人的名字將被刻在木頭上。三角形的框架將支撐一座吊橋,讓人們可以體驗和穿過霧蒙蒙的屋頂。玻璃地板還將展示哥特式教堂原有的石質拱形天花板,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建筑之美。 Q:我們都知道,您在2021亞太華人設計邀請賽有斬獲華騰獎,可否分享一下您的獲獎心得? R:首先是要多謝主辦單位及各評審的肯定,這是對我創(chuàng)作路上的一個肯定.我相信堅持為每一個項目提供獨一無二及切合需要的解決方案,終能做出動人作品. 設計是一種藝術,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您是否遇到過靈感枯竭的窘境?您的靈感之源來自于哪里? 我們的設計靈感通常來自於城市的記憶,每當我們展開設計之前,我們都會以考古般的發(fā)挖各種可能性,從而作出不同嘗試來啟發(fā)創(chuàng)作.以Tablescape 一案為例,我們的靈感便可自於當?shù)剡^去的園林設計以及古時聚餐空間創(chuàng)作出以桌為林的餐廳設計。 Q:設計理念是設計師立身之本,你的設計理念是什么? R:我們相信建築是歷史與未來的橋樑;追朔及認識過去才能帶來真正的創(chuàng)新。我們視建築為集體回憶和信息的載體,強調建築空間在認知與體驗上的豐富性。 透過硏究及理解地理,文化和社會領域上的感官歷史,我們嘗試以空間設計回應當代建成環(huán)境的需要,致力建造俱地方性, 尊重傳統(tǒng)及包容集體意向的城市空間。 Q:無論是業(yè)主還是設計師都希望有一個“好的設計”,您是如何評判作品是一個“好設計”的呢? R:一個好的設計必須有一個明確鮮明的創(chuàng)作概念,以此概念為出發(fā)點,發(fā)展出一個獨特的作品。一個好設計應當以”人”為本;人可以理解作使用者,亦可以理解為人文社會或文化。 Q:您覺得作為一名設計師,需不需要自己獨特的風格呢?或者說您覺得青年設計師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呢? R:我會更著眼於獨立而非獨特。風格並不是一種模仿的對象或是一個目的;當一個設計師有自己一套設計手法及創(chuàng)作理論,風格便會應運而生,設計師應當有自己的觀點立場,便有”獨立”風格。 Q:除了關注設計本身之外,設計師還應該關注哪些東西來拓展自己的眼界? R:社會上有大概70%的資源都用在建設社區(qū)空間建築等用途上,作為一個建築師我們應該更關注於如何更有效及合理地使用資源,創(chuàng)作出更加多可持續(xù)性設計;由此, 設計師應從宏觀的地球資源,空間政治,歷史記憶來拓展自己的世界觀。 |